她是美国近代最伟大的女画家,居然靠“情色”成名?
矮牵牛花 (Petunias)
多年前留学时参观过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最后在礼品店挑选了两幅复制画留作纪念,记得一张是熟悉的梵高向日葵,另一张也是花卉画,尽管以前从来没有见过,但看上去就感觉一种奇特的美丽而且似乎是某种象征,尽管画下面有作者大名,但当时孤陋寡闻从未听说过。这幅画就一直挂在了我的室内多年,后来才了解到作者乔治亚·奥基夫 (Georgia O'Keeffe) 乃是声誉卓著的美国女画家,那幅画也是她的代表作之一的《黑鸢尾 Black Iris》。奥基夫以使用现代手法来表现自然之美而闻名画坛,被誉为美国现代主义之母,生前获得了福特总统颁布的“总统自由勋章”和美国国会“国家艺术勋章”。
乔治亚•奥基夫在1986年以将近99岁高龄仙逝,遵照遗嘱,她的骨灰在家附近的高山顶峰迎风撒扬,覆盖融入在她热爱的土地上,甚至不如只有一块简陋石头的杰克·伦敦墓,奥基夫全身飘然随风而去,彻底销声匿迹,只留下了成为人类共同财富的传世历史和艺术遗产。
回到当今,位于旧金山金门公园的德杨博物馆从2月份就开始举办奥基夫的作品展《现代自然:乔治亚·奥基夫和乔治湖》,展览五十多幅画家居住在纽约上州的乔治湖 (Lake George) 时创作的绘画和素描作品。这次展出的所有作品都令人驻足欣赏,流连忘返,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叫做Jack-in-the-Pulpit的系列花卉画 (大概翻译成三叶天南星),这也是作者当初创作展出时议论最多的作品。
Jack-in-the-Pulpit
这个系列花卉画一直被很多人认为隐喻暗示性爱或者干脆就是色情,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乔治亚•奥基夫最起码在这些作品上多少可以算是个含蓄的色情画家了。是否真是这样呢?首先我们需要回头探寻奥基夫当时的个人状况和创作时的背景。
奥基夫的老公阿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大她23岁,是当时美国著名的摄影家,也是她早期绘画事业的领路人。两个人通过工作开始了解,相互欣赏倾慕,最终双双坠入爱河,当时施蒂格利茨尚有自己的家庭。两个人爱的竟然像一对情窦初开的年轻情侣,尽管那时候施蒂格利茨已经50多岁了。两人很快便同居在了一起,甚至一天可以做爱多次。结局自然是施蒂格利茨最终离婚,然后很快和奥基夫正式结婚,当时这一对可谓是美国艺术界的神雕侠侣,比翼双飞。但数年后两人的感情也出了问题,据说施蒂格利茨又找了年轻小三,奥基夫开始独自居住在新墨西哥州生活创作。两人虽仍保持名义上婚姻关系,但各自注重事业并且相互支持,直到施蒂格利茨在1946年离世。奥基夫本人后半生基本生活在新墨西哥州,直到在那里去世。
奥基夫和施蒂格利茨相爱的时候,作为摄影师的施蒂格利茨就拍摄了大量奥基夫的照片,很多干脆就是裸体照,甚至可以说是具有明显的色情意味,一些裸体照片甚至公开展出并引起公众议论纷纷。才华横溢的奥基夫这段时期也一改往昔的抽象画法,独树一帜创作出她最知名的花卉作品,特点是近距离放大的花蕊图案细节,色彩简单但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在一定意义上这种构图应该是受到了摄影特写技巧的影响。尤其是1926年创作的标志性作品《黑鸢尾》被认为是用特写的方式,从形状到色彩含蓄表现了女性器官,但也准确地描绘了鸢尾花蕊的自然结构。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描绘盛开的花卉来隐喻女性器官的本质特征和活力生命,把两者奇妙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尽管奥基夫个人一直否认这种关联。
黑鸢尾
确实许多研究过奥基夫花卉画的学者专家均声称她或许受到弗洛伊德理论影响,作品中有性器官意象和色情含义,使人产生性的联想,但同时富有花卉的自然美感和生命的动力。也许这就是画家所要含蓄表达的,通过描绘美丽和姣好的花卉植物来表现女性之根本,传达出对性爱的渴望和歌颂,这也确实符合她当时的心态和情感,乃至生理需求。审视观赏她的这些画,虽然你能联想到这种性象征含义,但却没有丝毫的庸俗色情之感。
曲高和寡,也许我们其实都低俗肤浅地错误解析了奥基夫构思和创作这些画的真正目的,当时正在不断高涨的美国女权主义运动也许给了画家创作的主要灵感和动机。女性要求冲破传统束缚,追求自由与平等,有权决定展示自己支配的身体和器官,并自由表达个人的欲望,而奥基夫通过她个人独特的艺术形式宣示了这一趋势。这也就难怪后来的女权运动主义者总是把奥基夫奉为女性主义艺术的先驱和宗师。
其实上面两种解析完全不矛盾,甚至可以结合作用在一起共同启发了奥基夫的绘画理念。但不论何种原因,这些色情论完全不影响她的杰出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除了绘画本身表现的美感,反而给她的画添加了深层和广泛探讨的神秘性,一直成为学者研究和公众聊天的话题。或许这也就是奥基夫一生故意否定这些画中性暗示的原因吧,我就是不承认,把答案留给你们永远慢慢去寻找和喋喋不休争论去吧。
“当你把一朵花拿在手中真正仔细观看的时候,它就是此刻你的整个世界。我想把这个世界呈现给大众” - 乔治亚·奥基夫
对于奥基夫的这些作品,最终还是每个人心有所想,目有所见。不论你怎样分析理解,奥基夫,一个连骨灰都不肯完整留在世上的人,除了天空和大地,还在乎谁呢?
苹果花 (Apple Blossoms)
从1918-1930年,奥基夫每年都从纽约到位于乔治湖的居所生活一段时间,在这里她发现了乔治湖环境的自然之美,她的作品描绘表现了风景、树木、落叶、花卉、水果、建筑等主题。奥基夫在乔治湖的生活和创作经历是她职业生涯中最具变革和多产的时期之一,为她的现代主义风格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灵感和源泉,这些是这次展览的部分作品。
秋叶 (Autumn Leaves)
乔治湖与白桦树 (Lake George with White Birch)
苹果 (Apple Family)
乔治湖 (Lake George)
乔治湖谷仓 (Lake George Barns)
星光夜 (Starlight Night)
评论
发表评论